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宜宾高等职业教育集团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
《重庆市永川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政策解读
时间:2022-03-17

一、建设基础和环境

(一)建设基础

“十三五”时期是永川制造业夯实发展基础,实现大跨越的关键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和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永川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坚持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着力优化产业结构,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先进生产方式,高质量发展步伐更加坚定、路径更加清晰、势头更加强劲,为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奠定了良好基础。

规模效应跃上新台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达到1300.6亿元,较2015年翻一番。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比重为41.4%,对永川GDP贡献率达到56.6%。工业投资保持年均10.4%快速增长。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279亿元,年均增长17.2%。利润总额145.7亿元,年均增长16.6%。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从29万元/人·年增长到36万元/人·年,年均增长4.4%。

产业转型实现新跨越。累计关闭煤炭企业38家,化解产能占全市十分之一,关闭钢铁企业10家,化解产能占全市三分之一,煤炭、钢铁等产业产值占比由31.5%下降到2%。培育发展了智能装备、汽摩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特色轻工和能源及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规上产值的比重达到了82.3%。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35.9%,较2015年提升了11.8个百分点。

平台载体取得新突破。永川工业园区成功升级为国家高新区,成功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特色产业示范基地3个,启动国家综合保税区建设。永川高新区成功入选重庆市第一批智慧园区试点。产业园区建成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集约水平稳步提升,园区集中度达到85.1%,较2015年提高了17.7个百分点。

创新驱动激发新动能。2020年全区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达27.1亿元,年均增长13.3%;R&D经费投入强度由2015年的1.08%提高至2.5%。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市级及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5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25家,区级研发机构120家。建成4个国家级创新创业和公共服务平台,21个市级创新创业平台。139家企业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获评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3家企业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企业获评市级专精特新企业。

绿色智能引领新趋势。培育了2家市级节水型企业、3家市级绿色工厂、5个绿色设计产品,3家区级节水型企业,36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18.69m3,较2015年下降18.9%。规模以上企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0.32tce/万元,较2015年降低44.8%。“机器换人、工艺换智、管理换脑”实施率达60%,建成3个智能工厂、11个数字化车间,红江机械入选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永川智能制造经验被人民日报点赞。

要素保障聚集新优势。实现4G信号全覆盖,5G等新基建建设全面提速,建成5G基站1651个,覆盖城区、园区及重点镇街,满足5G通信网络商用服务要求。园区企业宽带覆盖率达100%,宽带用户平均接入速率达到100兆/秒。加快电气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完善了产业园区主干电网,凤凰湖和三教产业园区实现了“双气源”供气。加快推动页岩气资源开发,永川页岩气日产量达40万m3,强有力的保障了企业用气需求。

(二)建设环境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也是永川区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的关键时期,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相互叠加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机遇与挑战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1.发展机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5G(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实现链式突破,并加速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引发产品性质、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低成本边缘计算模组、5G(第五代移动通信)模组、智能传感器在制造业产成品的加速植入,促进工业级智能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无人机等新型智能产品和设备健康管理、产品远程运维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5G(第五代移动通信)基础网络和工业互联网体系的健全完善,制造商、生产服务商和用户在开放、共用的网络平台实现互动,网络协同制造、精准供应链管理成为可能。智能化生产装备和信息管理系统的快速普及,增材制造装备的商业化应用,促进生产线柔性化水平极大提升,智能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正成为未来制造的主要形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有效促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孕育壮大,为永川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

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特别是我国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有全球最完整的制造业体系,有庞大的人力资本和人才资源,随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新的消费需求、各行业各领域高质量发展新的装备和材料需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的民生需求、国际竞争和国防建设新的安全需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新的市场需求正加速释放。

从重庆看,中央深入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战略,重庆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明显,发展机遇良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全面启动,将极大促进国内两大制造业基地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深度融合,进一步放大区域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

就永川而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支持永川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西部职教基地、共建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为永川发展带来诸多政策利好、项目利好,有利于我区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扩大开放、深化合作、配置资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永川发展,要求永川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有利于我区争取上级更大支持。重庆推动“一区两群”协调发展、主城都市区融合发展,有利于我区进一步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充分释放发展潜能。永川节点的区位、平坦的地形、互联互通的交通设施、宜居宜业的城市环境、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蓬勃发展的职业教育和勇争一流的干事创业氛围,为加速集聚资源要素,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人口创造了良好条件。

2.面临挑战

制造业发展面临竞争在加剧、遏制在加大、追赶在加快。少数发达国家正酝酿通过重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技术封锁等手段对我国制造业进行遏制和打压,意图将中国制造困死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低端。新兴经济体充分利用成本优势,积极承接国际制造业转移,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形成分流效应。永川制造业长期存在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较高、领军企业数量较少等结构性矛盾,在保持现有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和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等方面将面临更大压力。永川虽初步形成以主导产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但产业基础能力不强、产业链供应链整体水平不高,制造业成本持续攀升,资金“脱实向虚”问题依然比较严重,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依然较为突出。

未来五至十年,是全区制造业固基础、培优势、上台阶的战略发展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把握发展契机,积极应对挑战,把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着力将永川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围绕“高质量发展先行区、高品质生活示范区”一大目标,紧扣“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节点、主城都市区战略支点”两大定位,推动“产、城、景”融合发展三大任务,紧盯川渝共同建设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消费品三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生物医药、材料两大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和全国领先的工业互联网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目标,着力构建“5+2+1”现代产业体系,实施科技创新强基、产业基础提质、智能制造赋能、绿色低碳转型、企业培育提升、区域协同发展、质量品牌提档七大工程,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提高制造业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将永川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快市场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产品产能布局等方面的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聚焦企业发展痛点难点堵点,持续完善规划引导、强化政策扶持、提升服务质量,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

创新驱动,智慧赋能。强化创新对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关键支撑作用,聚焦重点发展领域,加速聚集各类创新要素,全面培育壮大各类创新主体,增强产业竞争力。坚持把大数据智能化“赋能”作为推动现代制造业基地建设的新引擎,加快推进以大数据、人工智能、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更好激发产业增长潜力。

布局优化,产业集聚。立足产业发展现状,顺应产业发展规律,做好顶层设计,加强规划指引,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进一步突出全区产业特色,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深入落实“一核两翼”差异化协同发展、“一区多点”强化产业承载能力的空间布局,强化川南渝西城市间产业协同,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

生态优先,绿色安全。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持续降低现有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物耗水平和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新项目环境、安全准入,不断提升制造业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2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初具规模。工业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增长,总量规模持续壮大,产业结构更趋优化,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单位能耗水耗进一步下降,重点行业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数量明显增多,全区制造业综合实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加快提升。

到202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基本建成。总量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效益和创新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集聚若干具有产业生态主导权的领军企业,全区制造业综合实力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显著提升。

展望至203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现代制造业基地全面建成。制造业整体水平赶上全球制造业主要集聚区平均水平、进入国内制造业第一梯队,建成竞争力强、质量效益显著、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三、相关名词解释

(一)增材制造:俗称3D打印,融合了计算机辅助设计、材料加工与成型技术、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通过软件与数控系统将专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以及医用生物材料,按照挤压、烧结、熔融、光固化、喷射等方式逐层堆积,制造出实体物品的制造技术。相对于传统的、对原材料去除-切削、组装的加工模式不同,是一种"自下而上"通过材料累加的制造方法,从无到有。这使得过去受到传统制造方式的约束,而无法实现的复杂结构件制造变为可能。增材制造技术是指基于离散-堆积原理,由零件三维数据驱动直接制造零件的科学技术体系。基于不同的分类原则和理解方式,增材制造技术还有快速原型、快速成形、快速制造、3D打印等多种称谓,其内涵仍在不断深化,外延也不断扩展,这里所说的"增材制造"与"快速成形"、"快速制造"意义相同。

(二)碳达峰、碳中和:“碳达峰”就是中国承诺在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再慢慢减下去。而“碳中和”的意思是到2060年,针对排放的二氧化碳,要采取植树和节能减排等各种方式全部抵消掉。

(三)边缘计算: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连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

来源:重庆市永川区经济信息委


设计: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电智学院团队
@ YBZY.CN 版权所有    蜀ICP备05003421号    川公网安备 51150202000048号